服裝配飾成商標侵權重災區(qū)
本報訊(記者耿珊珊 通訊員李紹紅 呂翔宇)昨日,長江日報記者從江岸區(qū)檢察院獲悉,2007-2016年武漢市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工作報告正式出爐,這是武漢首次發(fā)布知識產權刑事案件整體情況。
自2008年武漢市實行知識產權案件“三審合一”的“武漢模式”以來,江岸區(qū)人民檢察院作為武漢地區(qū)唯一具有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審查起訴權的基層檢察院,承擔了全市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的偵查監(jiān)督、審判監(jiān)督工作,在知識產權刑事保護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。
報告顯示,10年間,江岸區(qū)檢察院共計受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644件,涉案793人。以2012年為分水嶺,前五年(即2007年至2011年)總受案38件,涉案76人,后五年(即2012年至2016年)總受案606件,涉案717人,案件量增長近16倍。
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包括七種具體罪名:假冒注冊商標罪、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、非法制造、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、假冒專利罪、侵犯著作權罪、銷售侵權復制品罪、侵犯商業(yè)秘密罪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侵犯商標權案件所涉及的19類商品,其中有17種商品涉及民生,科技含量并不高,如日化用品、名酒、電線、打印機硒鼓等,案件占比近9成。
江岸區(qū)檢察院相關負責人透露,特別是服裝配飾,成為侵犯商標權犯罪重災區(qū),主要原因就是利潤高、社會需求大、銷路好。
2014年,我市某知名內衣品牌的2名員工伙同安徽、江蘇等地的3名經銷商, 生產加工了1.8萬余套保暖內衣,貨值金額達138萬余元。同時,在未經該內衣品牌授權的情況下,公然貼上該公司品牌在市場進行銷售。公安部門立案后,檢察院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審查起訴。
法院審理認為,這是一起典型假冒注冊商標案件,該品牌內衣商標合法注冊并在注冊期內有效,5名被告人未經商標所有人許可,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,行為已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。最終,5名被告人均被判處有期徒刑、緩刑和罰金。
據(jù)悉,犯罪分子一般利用互聯(lián)網侵犯著作權、商標權等,受害人遍及全國各地,而匿名購買、刷單制造虛假交易等行為又給偵查機關取證帶來挑戰(zhàn),在具體認定犯罪數(shù)額的方法上還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,亟須完善。
2007年-2016年
武漢市侵犯知識產權類罪受案件分析
鏈接>>>
78%
1%
2%
9%
10%
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
假冒注冊商標罪
侵犯商業(yè)秘密罪
其他侵犯知識產權罪
侵犯著作權罪